Background Image

幸福動態

2013-03-22

幸福建築的期許


Post Image

前言

大毅幸福(新)館的設計從2011年初就開始了,歷經幾次的需求與方案調整,終於能在今年初落成,對大毅團隊或是設計者,都是一個值得銘記的過程。新館延續了原幸福館的建館理念,並加入了大毅辦公空間,讓大毅得以在開發、規劃、營建、銷售、客服、社服的工作能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咖啡廳的置入也讓新館增添一份人文與休憩的氣氛。幸福教會擁有了更寬廣的空間,像一座禮拜堂,凝聚人氣,儼然成為社區活動中心;多元搭配趣化了這個都市意象。

都市

幸福館坐擁北屯區崇德路與松竹路口,是都市重要的轉角地。它的落成,除了強化街口的都市意象之外,複合式的空間需求如商店、展售中心、餐廳、幸福教會、社服中心等實質上提供了供公眾使用的機能。

崇德路是台中的主要南北幹道,有著都市性格特質,而松竹路伴隨著沿路的河川綠帶,較有社區鄰里的特質。建築物對兩條街道都做了相當的退縮,以期能紓緩都市路口的壓迫感,同時提供了更多綠化的機會。崇德路的一側由展售中心和商店大面玻璃的立面表情來傳達較為濃厚的商業氣息。松竹路與基地間的河川綠帶經由部分認養的方式,局部加蓋木平台,配以休閒造型木板凳,形成一個親水的,充滿綠蔭的社區開放空間,同時也為咖啡廳和本館入口塑造了親和的意象。

我們秉持著每蓋一棟建築,就要給土地做最好的承諾。幸福館的來到,不是增加現有環境的負擔,而是提昇生活環境的品質。對鄰里友善的建築,才能彰顯其存在的價值,也才能在都市的成長中扮演一個積極、負責的角色。

建築

多功能使用的建築設計向來就比較具有挑戰性,在不同的使用「族群」有時差異甚大的需求下,將之收攏在同一個屋簷下,是一件困難又有趣的任務。幸好組成本館的各單位本來就有著共同的信念與凝聚力,在空間的配置安排上很快就達成了共識。本案最初以合院的空間架構為主軸,將不同的使用機能圍繞著中庭展開,後來因空間內容的改變和預算的因素,遂改變為今單一棟建築的格局。

地面層是最繁忙的一層,本館大半的空間都發生在這一層。東向面對崇德路的一側配置了對外性質強烈的商店和展售中心,人車動線都由崇德路進出。南向松竹路的一側則為新館以及咖啡廳的入口,咖啡廳緊鄰東側的展售中心,以取得靠近路口較佳的商業能見度。幸福館入口設在咖啡廳西側,先進入門廳再進入大廳。大廳的西側就是挑高三層的幸福教堂,以整面可以開闔的大門扇與大廳相通,考量活動需要時大廳也能成為教堂空間的延伸。

夾層部分為咖啡廳、教堂和商店的附屬使用外,其餘則為大廳與教堂的挑空部份。二樓除了部分為咖啡廳外其餘為社服中心,由社服中心門廳可往西向下眺望教堂空間。三樓整層為大毅建設的辦公室。

風景

建築物從二樓開始以量體堆疊的方式開始出挑或退縮,造就了看似隨機的陽台與露台。咖啡廳三樓有面對松竹路河川綠帶的大陽台,二樓的社服教室和三樓的辦公室則有多處露台屋頂花園。如此,可將正面河川綠帶的綠意逐層帶到建築物上來,形成可使用的垂直綠化空間。

寬敞的露台/空中花園賦予大毅辦公室一種特有的空間品質。透過落地玻璃大門窗,東西兩邊的開放型辦公空間的室內可延伸至室外。露台上的植栽花草、庭園家具、實木地坪,結合室內榆木地板和松木格屏,一種放鬆的能量將會散發在辦公室較緊湊的氛圍裡。工作場所有居家的風景,辦公室洋溢著設計工作室(design workshop)般的空氣,是大毅新家無形的資產。我們相信一個愉悅的工作環境不僅會有融洽的夥伴關係,更能激發同事們積極向上的工作熱忱。

建築外觀以上白漆的外牆為基調,搭配南方松木板在不同立面位置上的包覆,營造「白盒子」與「木盒子」堆疊對話的趣味。白牆有著安靜平和的意喻,原木有著對自然的嚮往,他們共同傳達了新館一種內蘊深遠的樸質表情,也適切流露出大毅團隊內斂踏實的企業精神。

幸福

年輕哲學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幸福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一書裡說過:「每一種建築樣式,都是一種對幸福的理解,除了幫我們遮風擋雨,建築也邀請我們成為獨特的自己。」他又說:「透過建築,我們看到理想的人生。」幸福新館相信也是在許多人對幸福的理解之下誕生,更是大毅團隊追求更遠大理想的開始。

我們誠摯的祝福曾經參與過幸福新館的所有人,願幸福與您永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