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幸福動態

2023-06-02

夏韻芬的333生活模式:成功不是提早退休,是有能力過想要的生活


Post Image

過去談論退休,大家討論的焦點都是要提早退休,並且視為成功的指標。如果工作只是為了金錢,那麼工作只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如果喜歡工作如我,又或是能夠接受新工作的人,工作不但有收入,也有樂趣。

記得我訪問過宋少卿,他提到父親是軍中退伍,之後到公寓大廈當管理員;當他去探望父親時,發現父親已有年紀,還要在暗夜中留意進出公寓的進出住戶,心生不忍,當下勸父親不要做了,父親卻言詞興奮跟他說,現在大樓住的將軍、老師、總經理都歸他管,每天將軍還會跟他問好。這是多光榮的事!宋少卿才發現父親對於退休工作的高EQ。

●退休應重新定義:不是不工作,是擁有更大的自由●

退休與工作不需要一刀切,不要認為工作時期就是充滿痛苦,只有退休才是解脫;要換一種想法,自己開心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退休」的確需要在財務上有一定的安全度(一個安心的財務數目),但是不代表一定要完全退出職場,每天環遊世界、遊山玩水才叫退休。

●退休是在建立財務安全度之後,換取對於工作和生活樣態安排擁有更大的自由度,來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試想,過去可能因為工作必須要負擔房貸、家庭生活開銷、教育費、準備自己的退休金等等,在金錢沒有到達一個安心數字之前,不敢隨便安排生活的樣態。

我訪問梁修身導演時,他說孩子在加拿大溫哥華念書時候,他請了3天假去看兒女,沒有錯,就是3天,扣掉搭飛機往返,他說吃了3頓飯,還跟兒子去看一場籃球。

他說他的工作是導演,就算已經有足夠退休金,但是責任重大。「導演不在,大家都沒工作了,」他這樣說。

●不再為錢工作 333生活模式:兼顧工作、興趣與公益●

以我自己來說,前年乾女兒貝貝由McGill大學畢業,我也是飛加拿大,參加畢業典禮完之後,整整玩了3個星期。本來好友Keeper知道我在加拿大玩,叫我一定要去他溫哥華大豪宅住幾天,我差點心動,這樣一玩就是一個月。

其實,我的財富跟梁導不能比,只是我工作量在走過半世紀人生之後,累積了退休金;另一方面,工作量下降2/3,我才有比較多的彈性規畫生活;後來,我自己摸索333的生活模式:1/3工作;1/3做自己喜歡的事,包括運動、畫畫以及在學校兼課;另外1/3做公益。

目前還有部分的微調。例如疫情當前,工作量下降,我開始研究錄製PODCAST,儘管沒有帶來收入,但是帶給我另外一種工作上的樂趣。

後來,疫情稍緩,我的工作增加,也就常常在運動跟畫畫課中請假。老師總是會開我玩笑,「又去賺錢了?」

所以,當一個人對退休後財務的依賴程度愈低,意思就是不再需要為錢而工作時,對生活的自由度就會變大。因此大家更不要因為退休年紀要往後延幾年而顯得焦慮。

●工作年紀長一點 退休金準備壓力少一些●

工作年紀長一點,有什麼好處?從一個很簡單的算術可以看到,當我們從25歲工作到55歲退休,活到85歲,工作時期與退休時期就是1:1;工作30年,退休生活也是30年,可是當我們願意從25歲工作到65歲退休,活到85歲,工作時期與退休時期的比例就變成2:1(工作40年,退休生活20年)。是不是發現退休金壓力立刻少了一半?

當工作與退休是1:1的時候,其實工作初期的薪水少;到中期時候,薪水增加,但是家庭責任也增加,要存下子女教育基金跟自己的退休金。

●別為孩子的留學金 犧牲自己的退休金●

很多人,甚至會在子女教育基金跟退休金之間,選擇給孩子教育費,而忽略自己的退休金。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近20年的觀察,大家結婚結得晚,所以當孩子需要大學以上的教育金時,常常會跟我們的退休金混在一起。

如果早年做好分流管理,自然不會痛苦掙扎;如果只有一筆錢300萬,你會給孩子留學還是留給自己當退休金?我的建議當然是留給自己。

現在想如果55歲到65歲之間的工作仍然是自己所喜愛的,不管是上班時間上更為彈性自由,或是對於個人或是社會有所貢獻,為什麼要讓自己提早退休?

我很喜歡我的工作,工作也帶來收入跟成就感,我不但期待工作到65歲,甚至希望工作到更老。當然,我們會隨著年紀轉換工作別或是工作性質,這樣也可以先進入半退休生活:在工作與興趣、生活中做一個平衡;接下來慢慢調整比重,充分享受樂在工作的退休生活。

●成功不是提早退休 是有能力過想要的退休生活●

因此工作年限延長,不全然都是壓力考量。

以我個人來說,我希望工作延長。我也常對身邊的朋友說,希望工作到死前一分鐘,足以證明我真的很喜歡工作。所以,如果你的工作只是耗損心力,毫無樂趣、成就感可言,那麼,就必須提早儲蓄投資累積退休金。這樣可以及早退休或者降低對收入的依賴,成為你要快樂過退休生活的唯一選擇。

但是,如果是能做自己喜歡或有成就感的工作,又繼續有收入,利益眾生,在享受工作的心態下,晚一點退休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尤其現在社會對於退休觀,早已經不是用多早退休來定義人生的成功,而是有能力過自己想要過的退休生活,才是大家羨慕的人生。

●人生已從線性變成C型 隨時可重新開始●

美國世代行銷專家迪特瓦分析近20年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消費趨勢,提出了「C型人生」的理論。

他說人們不再循著既定生活次序,過著從出生、受教育、工作、結婚、生子、退休、死亡的「線性」生活模式,而是將生命視為C型(cycle,週期)。

在C型人生的概念下,有些人可能會在30歲創業、40歲去當學生、50歲結婚、60歲去國家公園解說員。在人生不同階段,都可以重新開始。這樣的人生將更有彈性、更精采有趣。

我訪問台灣女性登上聖母峰的秀真,她先喜歡爬山,後來因為高山的生態迷人,她先選擇念森林,後來再去念大氣科學。因為高山的氣候對於登山者有很大的威脅;後來,她登上聖母峰,已經與世界齊名,又選擇登一座更難的山,教育大山,希望成立推動爬山學校,於是再去念教育學系博士班。

我曾經也是過線性的人生,努力讀書,找工作、結婚生子;沒有想到中年的一場生離死別,帶我進入另一個學習領域。

財經記者出身,終於去念了商學院,再度當了學生,讀書時候,兒子也在念書,常常笑我「你不要因為要當我的榜樣這麼努力念書,輕鬆一點」,我也當兼課老師,教育學生;我的重訓老師比我兒子大幾歲。我很開心在老師跟學生的角色生活中渡過。

本文摘自夏韻芬著,《找個理由來退休:夏韻芬富樂中年學》,天下雜誌出版